這一次出國跟以往截然不同,以前找一個喜歡的地方,背起背包跟相機,悄悄地融入當地的生活,在短暫的假期中,開闊自己眼的視野、味覺嗅覺的體驗以及 對另一種生活的探索,然後再悄悄地離開,旅行一向是自己喜歡的方式。而這次我們這一群人將跟著仁波切回到暌違十多年不曾回來的祖寺…噶爾寺,踏上這片土地 與當地的人們再一次的相聚,就像久違不見的親人一般,「期待」…同時在我們的心中與當地人們的心中一起被等待與觸發。 當飛機接近玉樹的上空時,窗外的景色開始起了變化,一座座的大山綿延不斷直到視野的盡頭,森林被草原替代,像是綠色的地毯服貼在起伏的地表,光影的變化讓 整個大草原有了不同層次的綠,而綠的背後是純淨的藍,透徹的那種藍,其間點綴著白雪覆蓋的山頭,無止盡的寬闊讓人有種放鬆的舒服,而心中的那種期待,似乎 開始加劇了… 飛機降落在玉樹機場,踏出飛機的那一刻,迎面而來的是截然不同的空氣,那一種風中含著青草泥土的味道,我們一行人嘴角不經意地開始上揚,機場海關見到第一 批迎接仁波切的人們,對上師的期盼是我們可以想像的,但是對我們也如此的盛大歡迎,卻大出我們的意料之外,獻卡達、貴賓證、或擁抱或碰頭,像似久違的家人 一般,不是歡迎我們的到來,而是期盼我們的回家。
一路上行李搶著搬,問候車坐的還可以嗎?吃的習慣嗎?有沒有吃飽?有沒有高山症的不適?無 微不至的照顧讓我想起藏人的生活觀念,也是我在此體驗學習的第一堂課……「佈施」,在藏人的觀念裡,你來我家作客,讓我有機會請你吃飯喝茶、供你住宿,對 我來講是一種福報,一種生活上佈施的福報,因為有能力佈施的人是快樂的,在藏人的地方被實踐的十分徹底,他們說如果你在此地就算看見只有一頂牧民帳篷,不 管認不認識,只要走進去說你肚子餓、口渴,甚至想找一個地方睡一晚,藏民會無條件地讓你吃飽喝足,安排你的住宿,把家裡本就不富裕的物質都拿出來,滿足一 個不認識的過客。這種佈施讓人心喜,沒有地位的分別,沒有利益的計算,更沒有你我的分別,就像我們在皈依發心中所唸誦教導的,一切如母有情眾般的對待,在 這走出了文字,走進了生活,在生活上實踐了佛陀的教法,佈施的何止是食物,而是一種溫暖,一種喜樂,一種心安無你我二執的分別。
這一路我們 除了回到祖寺噶爾寺,還有就是山腰的大樂苑(尼眾寺院),大樂苑原本是由仁波切的父親在世的時候護持照顧的,現在仁波切接下這個擔子,這次回來不僅要看顧 寺裡的尼眾食衣住行,還要針對佛學課程的教育安排,法脈傳承的灌頂、口傳、實修方面的安排等等,像這次回來發現山上的閉關中心屋頂漏水非常嚴重,幾乎是外 面下大雨屋內也是下雨不間斷,這樣的環境對於在閉關修行上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妨礙,所以漏水的修繕是刻不容緩的。而正在閉關的修行者,也不能因為物資的短 缺,造成修行過程上的疏漏,所以後勤的補給與照顧也是要做好的,從寺院的建築硬體修繕到教學的軟體安排,甚至出家眾的食衣住行,仁波切都鉅細靡遺地指出需 要改善的地方,也知道一個寺院要完備佛學教育與法脈傳承齊頭並行,是不能長期的仰賴各方的善款,必須自己主動的開拓,這樣才不會導致寺院發展的中斷跟停 滯,因此、如何在大樂苑現有的環境中,去找尋一個可以長期發展的經濟體系,也是此行主要的觀察與思考與重點之一。
在藏地人民一般都是繞著寺 院的四周居住,寺院是他們的信仰中心,也是他們日常生活所仰賴的指導中心,青海比較內地的人民大多還是過著游牧的生活,以及少數的青稞種植,在我們一路上 的行程,應當地村民的極力邀請,拜訪了幾個村落,村民得知仁波切要來,全家攜老扶幼早早就在村口外等待引頸期盼,口中唱著歡迎的歌曲,手裡揮舞著白色的哈 達,桑煙早早傳遍整個山谷,將自己家中所做最好的奶製品拿來供養,表演歌舞大家一起同樂,圍著村里的廣場一同舞蹈,或是即興來段歌唱,歌聲與笑聲是山裡人 民最美麗的天籟。 在歌舞之後、仁波切也招集村裡的村民,一同討論這次仁波切的看法與想法,仁波切表達自己的看法,村子裡因為沒有經濟的生產力,所以為了能養家活口,大多數 的父母都離開家中,遠走到比較大的城市裡尋找工作機會,年情人也都離開到城市裡或是讀書或是工作,所以村子裡留下來的大多是老人家與年幼的孩子,這是現在 鄉下地方普遍存在的現象,但這種現象是不好的,孩子成長的過程沒有父母的陪伴與教導,分隔兩地彼此的情感也疏離了,所以,希望能找尋一個方式來創造村里的 經濟生產力,一方面可以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一方面也因為有了工作的機會,可以讓父母跟年輕人留在村裡不須離鄉背井到外地去,這樣既可以改善了村里的生活 條件,又可以讓一家人生活在一起,這是一舉兩得的好方向,希望大家集思廣益來思考這件事情。 另外,一旦經濟改善了,村裡的人口開始回流,下一步就是建立比較完善的醫療體系,目前的醫療設施大多集中在比較大的城市,往往遇到緊急的病症,由於往返的 車程時間過長,導致病情的延誤緊急處理,所以在村里設置醫療站,常駐醫療人員與緊急處理的設備與藥物,是要考慮長期設置的,另外,在送至城裡大醫院的途 中,一般的車輛是沒有緊急處理的儀器設備,所以設置一台像救護車這樣擁有緊急處理設備的專用車輛,是必須的。 再來就是教育了,高中大學這種專業教育,必須在人口數足夠的大城市裡發展,但是小學、國中這些基礎教育,應該在在地就要被設置,因為這時候的教育必須跟家 庭裡的生活教育相呼應,讓孩子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念與生活態度是很重要的,所以教育體系的設置也是長遠的考量計畫之一。 在仁波切與村民的互動交談中,我學習到了第二件事情…「就是做該做的事,而不是挑能做的事」。
我發現這是仁波切跟我們一般人不同的思考模 式,我們一般人在做事前,總會想著這件事好像自己能力做不來,或是這件事有種種的困難恐怕不容易達成,在未開始做之前就先設下種種的限制,說好聽是考慮周 全,事實上是在做之前,就將各種困難立在眼前,好說服自己不能達成的可能。但是仁波切在遇到事情,首先想的是這件事是不是可以利益眾生,如果是對眾生有利 益的,就應該盡速的開始去做,一個好的緣起是要把握的,就算做下去會遇到種種困難,也可以一一的去克服。 「不同的思維模式、造就不同的成就」,這跟你有沒有錢有沒有地位無關,完全取決於你自己做事的決心跟思考的方式,一件事你想的是可以利益他人的時候,而不 是為了自己的私利,做起來就可以大無畏。只思考事情的目的是不是利益眾人的,而不是思考事情的困難,那麼就可以超越自己原來的能力,而成就更大利益眾生的 事情。 日出日落在這只是光影的變化,時間的數字沒有太大的意義,隨著仁波切的腳步,我們拜訪了聖地與寺廟、村莊與牧民,在一波波不同的文化與熱情的款待下,像是 我們永遠吃撐的肚子一般,難以馬上消化與吸收,但是留在心中的那份暖意,讓我們不約而同的希望,有再下一次拜訪的機緣,甚至心中升起能參與仁波切跟村民一 同努力的未來,就像仁波切的教誨,利眾的事業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完成的,他就像一個人需要頭腦、眼睛、口、鼻、手、腳等來共同協調,才能完成一件想要完成的 事。
在這大山大水之間,所有的物質條件是以最樸實的方式呈現,而入眼的風景與人情卻是豐厚不吝嗇地給予,我們何其有幸,站在這大信仰的土地 上,一起聽聞佛陀的教法,讓善心增長、斷除惡習,身體力行的面對每一個眾生,讓一切有情眾生如自己的母親一般被對待,因為給予所以我們喜悅,因為利眾所以 我們踏實,也許,香格里拉不是過去的一個地名,而是未來我們可以到達的心中那片淨土。 願一切善業迴向十方眾生同證菩提,合十。
[wonderplugin_slider id=”1″]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