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舉佛種護育108位小沙彌計畫1 噶舉佛種護育108位小沙彌計畫4
噶舉佛種護育108位小沙彌計畫2 噶舉佛種護育108位小沙彌計畫5
噶舉佛種護育108位小沙彌計畫3 噶舉佛種護育108位小沙彌計畫6

噶舉佛種護育(108位小沙彌)計畫

緣起:
噶南卓仁波切(以下簡稱仁波切)有感於末法時期,佛教亂象頻起,深覺唯有培育佛教人才,推廣正信佛法教育,方得扭轉亂象之機。
2018年,仁波切以台灣法稱佛學院負責人之姿,邀請印度噶舉佛學院校長蒞臨法稱佛學院講學,並交流台印兩地佛學院教學情況,得知印度噶舉佛學院之運作經費端賴法王支持,而法王亦身兼一座寺廟、一座尼寺與一所國際性圖書館經費召集人,可想而知經費壓力龐大,能投入印度噶舉佛學院的資源更是有限,導致佛學院面臨招生不足及經費不足的兩難之境。
招生不足佛行事業後繼乏人,廣招學生又難以維持教育所需及生活,所以僅能在經費考量下,根據畢業多少學生名額,才開放多少的招生人數,如此輾轉受限,印度噶舉佛學院的運作越現窘境。

計畫:
仁波切深思故鄉尼泊爾偏遠山區部落,亟需振興教育以拔貧困之苦,遂計畫專人遍訪部落,以提供食宿、交通與教育、醫療保險等為條件,徵求讓孩童到印度噶舉佛學院出家接受佛教教育,目前已招募到六個家庭,願意讓六位小朋友遠赴印度噶舉佛學院出家求學。

噶舉佛學院教育學程粗分三個階段,寺院基礎教育10年、佛學院高級佛學教育10年、閉關中心精修3年4個月,總共23年4個月。以每位小沙彌每年護持金新台幣30000元計,廣招功德主護持小沙彌出家學習,成為未來地方支柱與佛教棟梁。
佛種護育計畫亦隨噶舉佛學院教育學程,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2020年起至2030年,第二階段2030年至2040年,第三階段為2040年至2044年。

功德主護持方式分為年護持(以30000元為一護持計算單位)、月護持(以2500元為一護持計算單位)與隨喜護持,功德款用途僅限於支付小沙彌在學時期之學雜費、交通、食宿、醫療保險及一年兩套僧服等。

結語:
佛教的根本在僧,僧之要務在於經律論儀無礙通達,唯有健全出家僧眾之涵養,方能正佛教威儀。而百年樹人之計非日積月累不能成就,一如菩薩願行無止無歇。
佛教的未來在眾生,一切諸佛大願唯有眾生福慧圓滿、離苦得樂,此大願除教育之外別無他途。而教育亦需培養師資,正法僧眾的培育,其重要性猶如一燈光明傳一燈,燈燈光明傳十方,唯有智慧的光明遍照,方是眾生離苦得樂之機會。

個人的力量有限,但匯集起來意志強大。歡迎人間菩薩共同參與噶舉佛種護育計畫。

社團法人中華直貢噶舉大手印五具佛學會

禪院實修教育計畫

壹、緣起

台灣學佛人口密度舉世聞名,佛教八大宗派各自興盛。而其中藏傳佛教因為金剛乘的弘揚,更具特色。

中華直貢噶舉大手印五具佛學會主持上師噶南卓仁波切(以下稱仁波切)發現,台灣眾多佛教徒對於佛教大多僅止於信仰,對於佛法的學習,多有是否要出家的顧慮。再觀西藏地區民眾學習佛法情況對照,有其相似之處,學習佛法精要大多以出家僧眾為主,而其中真正完成正統佛學院教育,並能講經說法的出家眾人數不多,而能講經說法並能整理經典、提出論文者,更是稀少。長此下去,正統佛法不能普及於大眾,佛教發展會有危機。

有鑑於此,仁波切起草禪院實修教育計畫,以噶舉派(白教)傳承閉關主修之「五具大手印」及「那洛六法」作為禪院實修教育基石,從顯密圓通開始建立完整的教育系統,以正統禪院實際修行廣招一般民眾,有系統的學習藏傳佛教完整教法,讓噶舉派(白教)純正教法落地生根,方便有志學習正統教法的民眾無須跋涉千里遠至印度、西藏等地求法。

貳、教法源流簡介

噶南卓仁波切表示,「藏傳佛教」一詞是世人方便的稱呼,佛法是生命普世價值的精華,其實不應該受其地域或國界的區分。

完整的佛法教育體系為小乘與大乘(顯教與密教)、金剛乘,顯教盛行於台灣,密教也倍受矚目,而世人所謂的藏傳佛教,其實傳承自古代印度佛教學術重鎮-那爛陀寺教育體系,小乘、大乘、金剛乘完整的三乘教法,傳入西藏之後,盡力護持那爛陀寺教學體系至今。

仁波切起草之禪院實修教育計畫,以噶舉派(白教)閉關主修之「五具大手印」及「那洛六法」為主。

五具大手印,強調修菩提心,以自己為本尊,其五大項內容為:

一、前行:慈心、悲心、菩提心之修行。

二、升起次第觀修本尊。

三、圓滿次第修行大手印。

四、上師四身修持。

五、迴向發願。

那洛六法是無上瑜伽部中六種重要修煉方法的合稱。傳承自那洛巴,為那洛巴綜合密續中多種法門而成。其六法為:

一、拙火瑜珈。 二、幻身瑜珈。 三、光明瑜珈。

四、 夢 瑜珈。 五、中陰瑜珈。 六、遷識瑜珈。

以上「五具大手印」及「那洛六法」是為佛教法脈之重要法門,佛法之精要,禪院亦兼修佛教其他重要教義的修持。

學習佛教大法之總結,不外乎「聞」、「思」、「修」。古印度佛教學術發展重鎮那爛陀寺是匯集歷代善知識智慧傳承以及培養佛教人才的重要代表。而所謂的「聞」就是在禪院中聽聞佛法教義,「思」是自己的思維整理,「修」則是落實在生活中實踐佛法精神,因此,禪院實修教育計畫,不論是在台灣或是西藏,甚至世界各地,都具有教化社會、導正世俗風氣的重要意義。

目前禪院實修教育計畫已經啟動,硬體建設與教育章程,持續建立,待禪院實修教育規劃完善,即可更進一步推動佛學院的教育規劃,形成整體完善佛法教育架構。

參、進程簡介

禪院實修教育計畫,粗分為初中後三個階段,其說明簡介如下:

初期:仁波切已覓得仁波切已覓得禪院實修教育基地,位於新北市汐止區汐萬路三段逾2000坪之土地,作為可以同時容納25位學員進行教學的禪院實修教育計畫的起點,待完成相關行政作業,依法進行開墾整治,本階段以道場硬體建設為其主。汐萬路三段逾2000坪之土地,作為可以同時容納25位學員進行教學的禪院實修教育計畫的起點,待完成相關行政作業,依法進行開墾整治,本階段以道場硬體建設為其主。

中期:招募「五具大手印」及「那洛六法」師資,分初中後三個階段規劃課程,培育師資種子,以現代教育理念考核佛學知識與實際修行,培育第二代師資,落實教育與實踐合一,本階段以人才招募與培育為基本。

後期:以禪院為中心,向外擴展,導引有志學習完整藏傳佛教的民眾回歸禪院,並持續推動佛學院相關教育,把佛教正法推廣於世,利益大眾。

肆、結語

禪院實修教育的目的在於通達生命存在的意義與發揮生命的價值,密勒日巴大師曾經表示,護持實際修行的人令其成就,這位護持者的功德與成就者的功德是一樣的殊勝不可思議。

禪院實修教育計畫是百年大計,仰賴十方大德共同發心。儘管末法時期弘法不易,仁波切不畏艱辛踏出了第一步,為佛教純正教法的流傳盡一分心力,也誠摯邀請世間菩薩同行佛道,以護持禪院實修的基礎教育大業。